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學甲上
INTRODUCTORY SOCIOLOGY (A)(1) 
開課學期
97-1 
授課對象
領導學程  
授課教師
陳東升 
課號
Soc1004 
課程識別碼
305 101A1 
班次
01 
學分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視聽館劇場 
備註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110人
外系人數限制: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71sociology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這門課是介紹與討論社會學基本概念與理論的課程,選定的教材是日本社學學翻譯後的中文本,內容涵蓋一般社會學會討論的主題。社會學的學習脫離學習者的生活世界是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會增加對社會學知識的疏離,因此另外一部份的指定閱讀教材完全以代表性的臺灣當代社會學者對於不同社會學主題的研究成果為主,藉此去了解社會學者是如何分析社會現象,可以凸顯社會學的觀點與其他學科(如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等)有何差別,當然也希望同學了解自己的社會後,再逐漸建立起寬廣的全球視野,這兩種教材的組合,就是冀望在地的與全球的觀點能夠適當的結合起來。
上課所選讀的研究論文知識深度比起一般社會學教科書的內容要高,對於同學的要求不在於全部理解論文的理論或是研究方法,而是期望同學能夠掌握論文主要的論點。由於最近四十年台灣社會的研究累積不少成果,每個主題除了指定閱讀的論文外,還會列舉出相關且值得品味的文章或專書,同學如果有興趣可以規劃時間閱讀更多的素材。 

課程目標
由老師講授中文教科書與研究論文主要的論點與研究發現,上課有時會有討論時段,修課的同學必須要對指定閱讀教材進行討論。社會學的學習是必須要藉由講授、課前閱讀與討論來進行,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上課內容的講義,原則上我會在前一天放置在本課程網頁請同學自行下載。(https://ceiba.ntu.edu.tw/971sociology/)。
本課程有兩個作業,透過指定的主題同學走出教室,實際觀察整個社會現象的發展與運作,並紀錄觀察的心得,對於自己所蒐集的資料加以分析和討論,開始累積當一個社會學研究者所需要具備的技藝,同時可以理論和實作連結,發展出理解台灣社會視角。詳細的作業內容將在上課時發給同學。 
課程要求
成績評定方式分成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上課參與以及討論課的表現(10%);第二部份是兩份學期作業的成績(30%),作業按指定期限繳交,逾期不收;第三部分則是期中小考 (20%)和期末考(40%)。不過要特別提醒修課的同學,如果你上課有四次 (含四次) 以上未到,會被老師要求停修,若不停修者則不給學期成績。此外,兩次討論課請務必要出席,無故未參與小組討論者,該次作業成績 (15%) 不予計算。
  大學的學習每個人有不同的目標和規劃,對於那些希望投入更多時間利用這一年奠定紮實社會學基礎的同學,可以選擇各週所推薦的專書,閱讀後撰寫讀書心得交給老師,經過評閱後,將可增加學期總成績的分數,但是加分後不得超過100分,這個額外分數是每位同學都有權利使用的選項。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5:00~16:00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參與及課堂討論的表現 
10% 
上課有四次 (含四次) 以上未到,會被老師要求停修,若不停修者則不給學期成績 
2. 
學期作業 
30% 
作業按指定期限繳交,逾期不收 兩次討論課請務必要出席,無故未參與小組討論者,該次作業成績 (15%) 不予計算。 
3. 
期中小考 
20% 
 
4. 
期末考 
4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6  <font size=4 color=blue>主題一:社會學與台灣社會</font><br>
<b>社會學的想像(理論與方法)</b><br>
**蘇碩斌與鄭陸霖譯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原著),2008,基礎社會學 台北:群學。 (第一章 歡迎光臨社會學)<br>
*張君玫譯( C. Wright Mills),1995,社會學的想像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台北:巨流。(第一章)<br> 
第2週
9/23  <b>台灣社會學的發展歷程:與日本、西方社會的一個比較</b><br>
**蘇碩斌與鄭陸霖譯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原著),2008,基礎社會學 台北:群學。 (導讀:熟悉的日本、陌生的日本社會學)<br>
*湯志傑,2007,“本土社會學傳統的建構與重構﹕理念、傳承與實踐”,未發表手稿。<br> 
第3週
09/30  <b>社會化(一)</b><br>
**蘇碩斌與鄭陸霖譯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原著),2008,基礎社會學 台北:群學。 (第十章 私我主義的社會)<br>
*吳齊殷與高美英,1997,“嚴酷教養方式之代間傳承”收錄在張笠雲等主編,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頁213-250,台北:中央研究院。<br> 
第4週
10/07  <b>社會化(二)</b><br>
*馮涵棣、陳倩慧,2002,“情緒、文化與道德社教化:以羞恥感為例的探討”。收錄於胡台麗、許木柱、葉光輝主編,情感、情緒與文化:台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頁17-4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br> 
第5週
10/14  <b>文化</b><br>
<font color=red>討論課:社會化作業&第一次作業part A繳交</font><br>
**蘇碩斌與鄭陸霖譯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原著),2008,基礎社會學 台北:群學。 (第十五與十六章)<br>
*鄭陸霖,2004,“全球在地化的多重軌跡--臺北市異國餐飲的時空構成&#65282;,東吳社會學報17:1-41。<br> 
第6週
10/21  <b>文化</b><br>
<font color=red>第一次作業part B繳交</font><br> 
第7週
10/28  <b>社會互動</b><br>
**張家銘等譯(Anthony Giddens作),1997,社會學。台北:唐山。(上冊第四章)<br>
*黃厚銘,2000, “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 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八期,117-154,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br> 
第8週
11/04  <b>社會團體與社會網絡</b><br>
**齊力審閱(Andersen & Taylor作),2007,社會學。台北:雙葉。(第六章)<br>
*謝雨生、吳齊殷、李文傑,2006,青少年網絡特性、互動結構和友誼動態。台灣社會學11: 175-236。(閱讀範圍:頁177-190 & 頁218-224)<br> 
第9週
11/11  <b>【期中小考】& 社會團體與社會網絡</b><br>
 
第10週
11/18  <b>社會團體與社會網絡</b><br>
**齊力審閱(Andersen & Taylor作),2007,社會學。台北:雙葉。(第六章)<br>
*謝雨生、吳齊殷、李文傑,2006,青少年網絡特性、互動結構和友誼動態。台灣社會學11: 175-236。(閱讀範圍:頁177-190 & 頁218-224)<br> 
第11週
11/25  <b>社會團體與社會網絡</b><br>
**齊力審閱(Andersen & Taylor作),2007,社會學。台北:雙葉。(第六章)<br>
*謝雨生、吳齊殷、李文傑,2006,青少年網絡特性、互動結構和友誼動態。台灣社會學11: 175-236。(閱讀範圍:頁177-190 & 頁218-224)<br> 
第12週
12/02  <b>社區與地方</b><br>
**陳文德,2002,試論「社群」(community)研究的意義。收錄於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頁43-92。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br> 
第13週
12/09  <b>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 (一)</b><br>
**蘇碩斌與鄭陸霖譯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原著),2008,基礎社會學 台北:群學。 (第八章)<br>
*黃淑玲,1996, “臺灣特種行業婦女:受害者?行動者?偏差者?”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2:103-152<br> 
第14週
12/16  <b>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 (二)</b><br>
**蘇碩斌與鄭陸霖譯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原著),2008,基礎社會學 台北:群學。 (第九章)<br>
<font size=4 color=blue>主題三:差異、層級與流動</font><br>
<b>社會流動與社會階層(一)</b><br>
**蘇碩斌與鄭陸霖譯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原著),2008,基礎社會學 台北:群學。 (第七章)<br>
*蔡瑞明,2002,“臺灣的社會階層化過程&#65282;,臺灣社會,頁165-200。<br> 
第15週
12/23  <font color=red>討論課:Budgeting low income family & 第二次作業part A繳交</font><br> 
第16週
12/30  <b>社會流動與社會階層(二)</b><br>
*吳乃德,1997, “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臺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其原因” 台灣社會學研究 1:137-167<br>
<font color=red>第二次作業part B繳交</font><br> 
第17週
1/06  <b>考試前複習與問題解答</b><br> 
第18週
1/13  <b>期末考</b><br>